在城市消防安全管理和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的实践中,消火栓作为重要的灭火水源与消防扑救设施,其布局、使用和管理直接关系到火灾扑救的效率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关于“是否可以借用相邻防火分区、封闭楼梯间的消火栓”这一问题,涉及消防技术标准、建筑防火分区的设置原则、消防水源的可靠性与可及性、使用权限与管理制度、以及在突发火情下的应急处置等多个层面的考量。本文旨在从法规与标准、技术可行性、风险与责任、管理与操作流程,以及现实应用案例与建议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专业、全面且务实的结论与建议。
法规与标准依据
法规与行业标准:我国关于建筑消防设施的相关法规与标准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办法》、以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等发布的标准,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设计规范》(GB 50736)等。这些规范对防火分区的划分、消火栓设置位置、封闭楼梯间的通行与防火隔离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要求。
防火分区的概念:防火分区是通过防火墙、防火门、封闭楼梯间等构造措施将建筑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区域,以限制火势蔓延、保证人员疏散并为消防扑救争取时间。每个防火分区应当满足独立的防火性能和灭火保障。
消火栓的设置原则:室内消火栓应设置在便于扑救初期火灾的位置,通常应考虑楼层覆盖、楼梯间外侧通道、疏散楼梯间外的走道等场所。而在封闭楼梯间内设置消火栓,需要兼顾楼梯间的防火完整性和消防人员的使用便捷性。
综合法规与规范的精神,消防设施的设置与使用不得破坏原有防火分区的完整性和既定的安全功能。是否“借用”相邻防火分区、封闭楼梯间的消火栓,首先需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现行规范和设计许可。
技术可行性分析
水源连通性:从技术角度分析,若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消火栓管网在水力上是连通的(如同一消防主干供水、阀门未隔断),则从水源角度“借用”水流是可行的。但需确认管道压力、流量是否满足临近区域扑救需求,管网开闭状态、阀门位置、并联与串联布置等都会影响可用性。
阀门与控制装置:建筑内用于分区控制的消防阀门或消火栓隔断装置,若设计允许跨分区使用,通常会在设计及验收时明确。但若为防止回流、保持分区独立,设计中可能设置了可封闭的阀门或防火阀,随意开启可能造成水力失衡或影响其他分区的供水。
封闭楼梯间的安全性:封闭楼梯间主要用于纵向疏散与防止烟火扩散。若在楼梯间内部放置或借用消火栓,需考虑:
消火栓装置是否会影响楼梯间的通行宽度或疏散功能;
消防作业时在楼梯间操作会否加剧烟气滞留或阻碍人员疏散;
楼梯间内消火栓的操作是否需要特殊的接口或工具,及其对防火门、封闭结构的影响。
综上,技术上“借用”存在可能性,但需在水力计算、设备位置和对疏散安全的综合评估基础上决定。
风险与责任评估
对防火分区完整性的影响:擅自打通防火分区或通过通道借用消火栓,可能破坏防火分区的独立性,导致火势、烟气跨越原有分区加速蔓延,增加整体风险。
对人员疏散与救援的影响:如果在封闭楼梯间进行消防供水作业,可能对疏散通道造成占用,影响人员快速疏散,或使救援人员行动受阻。
法律与管理责任:未经允许而擅自使用或改动消火栓、管网、阀门等消防设施,可能违反消防管理规定,造成行政处罚;若因此引发事故或增加损失,相关责任人需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设备损坏与维护问题:错误使用或过度使用非预期供水点,可能导致阀门损坏、管道泄漏或水力系统失调,增加维护成本与隐患。
因此,任何“借用”行为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经过审批与技术论证的前提之下,并明确责任归属与应急处理流程。
管理与操作流程建议
为在合法、安全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与应急互助,可制定以下管理与操作建议:
规范化审批程序:任何横向使用相邻防火分区或封闭楼梯间消火栓的情形,应通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部门、物业方或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过当地消防机构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
技术论证与水力计算:在批准前须由有资质的消防设计单位或技术人员进行水力计算与风险评估,确认跨区使用不会影响整体供水能力、疏散安全及防火分区功能。
明确开关及标识:对允许互用的阀门与消火栓进行明确标识,设置专用操作权限,制定开启与关闭流程,避免误操作。
制定应急联动预案:建立跨分区的消防应急预案,明确在火情发生时各方的职责、通信方式、操作步骤与现场协调机制,确保在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效率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共享。
培训与演练:对物业管理人员、消防设施管理人员及可能参与灭火的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与演练,使其熟悉跨区消火栓的操作方法与风险防控措施。
定期检查与维护:加强对纵向与横向供水管网、阀门及消火栓的日常检查与维护,确保跨区使用时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典型场景与案例分析
场景一:连体商业综合体的相邻分区。若商业综合体内不同功能区之间设有公共消防主干,且设计文件中明确允许在应急情况下跨区启用部分消火栓,则可以在保障不影响原分区保护能力的前提下借用。但必须由现场指挥或物业按审批流程实施。
场景二:老旧小区临时借用。某些老旧建筑由于设计、改造或功能调整,可能存在消火栓布置不合理的情况。临时借用邻近楼栋的消火栓来补救救火需求,若未经审批或技术论证,容易造成风险扩大并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不建议在无制度保障下采用。
场景三:应急互助协议。一些相邻企业或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中通过签署互助协议明确了在火情时可共享消防水源与器材,这类协议在当地消防机构备案并经技术评估后,是较为合理和可行的模式。
这些案例表明:制度化、技术化、规范化是实现跨分区消火栓共享的关键。
结论
是否可以借用相邻防火分区、封闭楼梯间的消火栓,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可以/不可以”回答的问题。其可行性取决于法规许可、设计文件、管网水力条件、防火分区完整性、以及在消防管理上是否有明确制度和技术评估支持。
一般原则是:不得擅自改动或随意借用,以免破坏防火分区功能或造成疏散与灭火风险。只有在经过技术论证、审批同意并制定相应管理和应急措施后,方可在必要时进行跨区借用或使用。
推荐通过制定互助协议、完善审批与演练流程、进行水力和安全评估、明确操作权限与责任、加强培训与维护等措施,使得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更大 限度地发挥消防资源的协同效应,提升整体消防应急能力。
建议与实施步骤(要点总结)
查阅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设计文件,确定原设计是否允许跨区使用。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水力计算与风险评估,评估对供水、压力、疏散的影响。
如果评估通过,编制书面审批文件并向消防主管部门或相关管理机构备案。
明确阀门与消火栓的标识、操作权限与流程,避免误操作。
建立跨区应急联动预案,定期组织培训与实战演练。
实施定期维护与检查,确保设备随时可用且不影响其他防火分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