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密度增加与地下空间利用率提升,公共建筑中楼梯间作为紧急疏散的关键通道,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一、问题概述与界定
公共疏散楼梯间是指为公共建筑内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有序、迅速撤离而设置的垂直疏散空间。通常,建筑的楼梯间应作为防火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防火门、防火墙、防火隔板、排烟设施等措施与周围空间进行防火分隔,维持疏散通道在火灾中的安全可用性。本文关注的具体问题是:地下部分(如地下室、地下商业、地下车库)与地上部分(商场、办公楼层、住宅入口等)在楼梯间纵向上未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导致楼梯间成为火势、烟气、热辐射的纵向传递通道,从而影响疏散安全与灭火救援。
二、该缺陷带来的主要风险与后果
疏散通道功能丧失风险
火灾初期或发展期,烟气和高温沿楼梯井上升,若地下与地上未分隔,烟层与热流可迅速穿透至多个楼层,使本应安全的疏散楼梯间变为烟雾弥漫、高温不可通行的危险区域,直接阻断住户或使用者的逃生通路。
纵向火灾蔓延加速
楼梯间无防火分隔时,燃烧产物及火焰可在短时间内沿楼梯井传递,使火灾从一个区域蔓延至上下层,加剧火势并扩大受灾范围。
增加救援难度与风险
消防人员进入高温烟气弥漫的楼梯间开展灭火与搜救工作难度显著增加,同时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将面临更大威胁。
造成更大财产损失与停工停产
纵向火势扩展可能涉及不同功能区(如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商铺与办公区),带来设施、设备和营业中断的连锁损失。
法律与社会责任问题
若火灾事故与设计或施工阶段未遵守防火分隔要求有关,相关责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物业管理方)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并面临处罚、赔偿与信誉受损。
三、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设计阶段认知与专业能力不足
设计者在某些项目中可能对防火分区与疏散楼梯间保护的理解不够深入,或在追求空间连贯性、视觉一体化与成本优化时放松了纵向防火分隔的设置。
规范与标准执行不到位
虽然现行建筑与消防技术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等)对疏散楼梯间的防火要求有明确规定,但在审图、验收与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解差异或检查不严的情况,使得规范未得到有效落实。
经济与施工成本考量
设置防火分隔(如安装防火门、设置防火卷帘、耐火墙体、气密隔断等)会增加建设成本与施工难度,部分建设单位为节约成本或缩短工期可能简化或忽略防火分隔措施。
功能改造与后期使用变化
建筑用途变更或后期业态改造(地下空间改为商业、餐饮入驻等)可能改变火险等级或通风条件,但未同步进行防火分隔和系统升级,导致原有分隔措施不适应新功能需求。
维护与管理不到位
防火门、排烟口与联动设备长期未维护、未检测试验或被人为改造(如常开状态、堵塞、拆除),使原本存在的防护措施失效。
监管衔接与责任模糊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验收单位与物业管理之间责任边界不清,导致防火分隔这一长期防护体系在实践中出现断层。
四、技术与规范层面应遵循的要点
规范性要求回顾
按照 及地方现行防火规范,公共疏散楼梯间应作为“封闭楼梯间”或“半封闭楼梯间”设置相应的防火构造,纵向分隔应满足耐火极限要求,设有防火门与自动关闭装置,必要时配置纵向防烟分区和排烟设施。
楼梯间在地下与地上交界处的处理
地下与地上的连接部位应设置耐火分隔,通常采用防烟防火门、耐火楼板或防火墙等,将楼梯井细分为若干防火分区,防止烟火的纵向连通。
排烟与送风系统配套
即便采取分隔措施,楼梯间仍应设置独立的排烟系统或保持正压送风,确保火灾时楼梯间内维持低烟低温环境以利疏散与救援。排烟系统与防火分隔需实现联动控制。
设备穿楼板与管线穿越管理
管道、电缆井、排风口等穿越楼梯间分隔构造时,必须采取防火封堵与穿透保护,防止形成新的烟气泄漏通道。
自动关闭与联动要求
防火门、防火卷帘应具备自动闭合与消防联动功能,并定期检测其灵敏度与可靠性。
五、可行的改造与治理措施(技术路径)
结构与构造性改造
在楼梯井纵向关键节点设置耐火墙或耐火楼板,形成明确的防火分隔。对于已建成且难以改造的建筑,可通过安装防火卷帘或分段式防火门实现类似效果。
防火门与门洞处理
在地下与地上楼层交接处及每个防火分区处安装具有规定耐火极限的防火门,并确保门体常闭或具失火自动闭门的联动控制,配备防烟密封条以控制烟气渗透。
排烟和正压送风系统完善
对楼梯间配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或正压送风系统,火灾时快速启用,确保楼梯间无烟并维持适宜温度,支持人员疏散与消防救援。系统需与火灾报警联动并有备用电源。
穿越处防火封堵
对所有穿越楼梯分隔构件的管线、桥架、排风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进行防火封堵,保证穿越处耐火完整性不低于分隔本体。
监测与智能化联动
引入烟感、温感等在线监测装置,对楼梯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与楼宇消防控制系统(FAS)联动,实现火灾时分区闭合、排烟启停与疏散指引灯光的自动控制。
可行性与施工组织
改造前开展详尽技术可行性研究,包括结构承载、空间管线布置、施工期间疏散应急保障;采用分段施工与夜间或业务淡季施工以减少对正常使用的影响。
六、管理、检查与维护建议
设计审查与施工验收强化
消防审图、建设主管部门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严格核查楼梯间纵向防火分隔措施的落实,验收时对防火门闭合性、排烟系统功能进行实测实量,确保达标后方可投入使用。
定期检测与维护制度
建议建立楼梯间防火分隔和联动设备的周期性检测制度(如消防设施半年或年度检测),对防火门开启状态、闭门器性能、排烟与正压系统的通风量与启闭联动程序进行记录和评估。
物业与使用单位责任落实
明确物业与使用单位对防火分隔设施的维护责任,明确不得随意改动防火门、不阻塞疏散通道、不占用排烟口等规定,并对违章行为设立处罚措施。
应急演练与公众教育
定期组织消防应急演练,重点演练在楼梯间分隔处发生火情时的处置流程;对公众、员工进行疏散路线与楼梯间使用规范教育,提高在火灾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法规与地方标准修订建议
根据地下空间利用与新型建筑形态的发展,建议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对原有规范进行补充或细化(如明确地下与地上楼梯间分区的最小耐火极限、排烟正压的最小风量指标等),以便在审查时有更可操作的判定依据。
七、案例启示与经验教训
典型事故回顾(概要)
多起城市火灾与事故表明,纵向连通的楼梯间常成为人员伤亡与火势蔓延的主因之一。典型案例常暴露出防火门失效、排烟不畅、管线穿透未封堵等问题,强调了从设计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防火闭环管理重要性。
成功改造实例要点
在若些既有商业综合体与住宅小区的改造工程中,通过分段设置防火卷帘、补装耐火门并完善排烟与监控系统,显著提升了楼梯间在火灾中的可用性与安全性。关键在于多方协同、合理技术选择与分阶段实施计划。
八、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估(简要)
改造成本与效益权衡
虽然防火分隔的增设与系统改造存在直接成本,但从长期看能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减少财产损失及营运中断,降低潜在的法律赔偿与社会影响成本。
对社区与公共安全的贡献
完善楼梯间防火分隔不仅保护了个体生命财产,还提高了全体使用者的疏散效率与公共建筑的整体安全级别,增强社会整体防灾减灾能力



苏公网安备32058102002172号
客服1